縱觀歷史,小農經濟在我國發展從春秋戰國至新中國成立已有兩千余年,根深蒂固的小農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農人。
而今,隨著互聯網新零售的飛速發展和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小農經濟已經基本在農村消失,農村電商逐漸成為主角,不斷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與此同時,國家加大了電子商務發展指導工作的力度,連續幾年的一號文件都強調了發展電子商務,2015年5月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中提出,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支持快遞服務網絡向農村地區延伸等政策支持。
據國家商務部數據統計:
2020年底全國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12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3.7萬個,基本實現快遞網點鄉鎮全覆蓋,快遞直投到村比例提升至超過50%,農村地區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超過300億件,占全國的36%。
大多的農產品作為非標品出售,產品標準化程度較低,包裝粗糙,產品保鮮技術不成熟,其運輸包裝多以傳統的紙箱為主,缺少鮮明的品牌標志。這些包裝問題制約農產品的品牌營銷,進而影響農產品的銷量,使商品的附加值流失,農民損失嚴重。
在短視頻火爆的當下,助農直播秀場大多以走過場為主,較為短暫,而那些利用直播網上銷售的農民素人大部分又缺少專業培訓和指導。
在農產品質量、品種規格、產品包裝等方面,規定統一的技術標準,進行規范化生產與經營,有效的進行多方資源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助力農村電商發展。
曾經,農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農田是農民的命根子,可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農田撂荒現象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