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少行業受到沖擊并造成損失。生鮮電商卻“疫”外火爆起來,用戶暴漲、訂單激增,熱度之下,仿佛生鮮電商的春天就要來臨,然而問題是,疫情過后,生鮮電商熱度還會一直持續嗎?
生鮮電商“疫”外火爆起來
因為新冠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千千萬萬個家庭不能出門,為了解決一日三餐,生鮮電商一夜之間,就成了很多家庭手里的“香餑餑”。
面對剛需,很多生鮮電商平臺訂單量暴增。
除夕至初三,京東到家全平臺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540%;每日優鮮數據顯示,在疫情暴發后的一個月內,累計售出了2億件商品、30735噸蔬菜;餓了么北京外賣買菜訂單量同比增長9倍……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去年12月就因“融資失敗”進入停擺狀態的武漢生鮮電商企業“吉及鮮”,在這個春季復活了。
大眾從未像今天這樣,對生鮮電商和外賣小哥充滿了感激之情。而生鮮電商這門生意,也意外的重新“活”過來了。
表面繁榮,背后賺錢少
至少從數據上看,生鮮電商在這段時間內非?;钴S。
然而,知情人士表示,雖然生鮮電商公司的交易情況達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但行情下真正賺到錢的公司并不多,“這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有關方面的嚴格管控,當然,這本是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一方面需求暴增,另一方面采購困難。不少村在疫情爆發后選擇了封村封路,延長了農產品從原產地到前置倉的時間。不僅影響到了損耗率,也考驗著生鮮電商平臺的人員配置跟補貼力度,除了要補貼客戶,還得要補貼供應商。
雖然貨源相對緊張,但是依然可以通過加大采購解決,但人手不足短期難以解決。哪怕是跟快遞物流合作、共享員工,一時半會也解決不了缺人這件難事。
疫情期間企業的多項成本也在增加,光門店每天的消毒、人員防護成本,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真正的利好,在于關注度的提升和信心的提振。大量用戶的涌入,勢必帶來下一步資本和資源的涌入,而原本昂貴的拉新成本,突然歸零,為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事實上,在部分地區物資高度緊缺的背景下,菜有多少就能賣多少,消費者根本不在乎生鮮電商品牌是否熟知——這就意味著,只要能獲得足夠的貨,就能在這一輪競賽中脫穎而出。
用工荒、缺貨,生鮮電商交出的答卷明顯并不如想象中完美。在前所未有的機遇之下,生鮮賽道的玩家們,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疫情是機會,也是考驗
即便虧損,但不得不說,這次疫情還是給生鮮電商帶來一定變化的可能性。
事實上,生鮮電商要想成功,本質上需要用戶手機下單的消費習慣轉移。即從只習慣在菜市場(依然是當前最強生鮮購買渠道)購買生鮮品,轉變為真正接受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而這種轉移,其實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
只不過疫情會加速這種轉移——用戶被迫使用手機下單的生鮮平臺,這個過程會讓很多此前沒有接觸過生鮮電商的用戶,尤其是中老年用戶,感受到這種購物渠道的優勢,從而加速生鮮電商的普及。
與其說這次疫情救活了生鮮電商,不如說疫情會成為一個分水嶺,會讓供應鏈能力更強的生鮮電商優勢更加明顯。疫情是機會,更是大考。

行業專家指出,未來擁有全產業鏈資源和全渠道資源的生鮮電商企業優勢將愈加凸顯。加強冷鏈物流建設、加大生鮮供應鏈投資,對于這類企業尤為重要。生鮮產品品質是其生命所在,低質產品終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而標準化帶來的價值是生鮮產品形象的統一、品牌價值的提升,既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又使價格得到保證、盈利能力增強,同時還能提升產品的溢價能力和附加價值,擴大品牌影響力,最終贏得市場機遇。